招商代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技前哨王煜全特斯拉是如何讲好资本故 [复制链接]

1#

参加君说

近日,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王煜全,受邀在参加CANPLUS“科技与产业升级营”课堂中做了分享。

在“科技前哨”王煜全:企业家和科学家,谁更重要?|连载01中,他系统剖析了科创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第二部分内容里,你将看到他引用国内外经典案例,指出现阶段中国语境下科创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下面是此次分享内容的节选的第二部分,希望给你带来启发。

分享

王煜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

编辑

徐燕倩

生态配套

整个生态配套是件很复杂的事,中国地方政府主要更强调的是产业园区建设,形式是房地产加物业,物业来招商,这会带来恶性竞争的问题。目前,中国扶植产业最成功的地方是苏州,苏州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面成功扶植起来生物医药产业,但各地都到苏州来定点重金挖企业,听说最远被挖到新疆。

构建生态是现阶段中国最大的问题。

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是逐点突破,国外有什么我就有什么,口号是“进口替代”。但逐点突破替代不出整个产业链来,因为产业链的关键点是一些不好替代、被防止替代的东西,例如,芯片产业的关键点“光刻机”。而那些容易替代的东西,中国完成替代降低成本,最终国外也会受益。

中国不能永远被人卡脖子,所以从今天起就要培养生态,关键是在新的产业基础上做新的生态。新生态形成时,本身配套就是齐全的,这是历史规律。从60、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重点扶植芯片产业,与各个企业进行长期合作,造就了政府有多个控制点,这是完整生态的特点。中国如果从今天开始打造一些面向未来的完整生态,将来也会形成多个控制点。这种生态会攥在中国人手里。

对每个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如果经营者能把企业打打造成未来产业生态当中的关键点,该企业得到的重视程度会是空前的。这是未来10~20年的主旋律——企业如何成为整个科技产业生态的关键控制点。

企业要达成这一步,就要学会利用政府资源,因为政府是愿意长期投入的。民间资本最大问题就在于短视,要求快回报,没办法做任何长期投资。回头看苏州产业园其实也没经历太长时间,但十年并不符合传统VC的投资条件,因为投资周期才五年,周期内可能无法退出。

如何利用政府资源?

以当下的“双循环”和国内大循环为例,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保障,因为内强才能输出。国内大循环有一个关键词是“供给侧改革”,讲的是产业生态不健全,处处被人卡脖子。如果把被卡脖子的配套整合在一起,就能明确政府的意图。

产业协作的深圳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能力圈层

文化是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点之一。未来创新是世界的主旋律,深圳是中国未来科技创新的文化开路者。

开放创新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当技术越来越复杂,就需要越来越深入紧密、高效的协作。

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制作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不仅仅是第一,而且是唯一。一个手机的零配件上千个,涉及到至少几百个厂家的合作,这种协作又要求高效迅速,本来是矛盾而艰难的,但深圳做到了。深圳的OEM厂家协作深度和反应速度是全世界惊人的,深圳的电子产品是典型代表。

深圳人是如何建立复杂、迅速、紧密的协作呢?有个关键词是“能力圈层”。

过去中国浙江村生意人有个特点,圈子里大家都是老乡,沾亲带故。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不靠法律,靠道德谴责,大家会杜绝跟他做生意,这个人就出局了。这摊生意的壁垒是排外,圈子里的人不和圈子外的人做生意。但这种圈子内做生意,无法做成强强联手,成为最优,因为没有最先进的东西进入圈子。同样的圈子在日本也可以看到,日本的协会、行会制度如出一辙。

圈层文化到了社会开放、商业导向的深圳,形成了一种“能力圈层文化”,让同行成为一个圈子,并且这个圈子是基于能力来划分层次的,解决了深度协作、快速协作的矛盾。这种圈层文化是中国首创,也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输出的主旋律——在全世界建立能力圈层,和全世界最牛的人建立紧密、高效的协作关系。

以商业优先(probusiness)为出发点

除了文化之外,构建生态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商业优先(probusiness)”,意思是说生态需要有好的商业环境作支撑,制定的规则和所做的行为都要以此为出发点。

商业优先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不能只干赚钱的事。

苏州工业园区最成功的案例,是引入了冷泉港实验室(The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成立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苏州政府每年投入百万美元,受益非凡。因为每年冷泉港实验室会在苏州召开大量的国际学术会议,引来许多国际人才。许多人才看到了苏州的科创环境不错,就跑来落地创业。

此外,引入冷泉港还体现出了另一种价值——让园区创业者始终与国际专家保持交流。因为创业者需要互相激励和切磋的社区环境。

特斯拉的启示:

中国企业怎么讲好资本故事?

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资本故事都没有讲好。

会讲故事的人是怎么讲故事的呢?

以特斯拉的故事为例。很多人觉得特斯拉市值那么高,不可思议,一定会垮。但我认为垮不了,因为资本故事只要足够结实,就一定垮不了。不是每个被高估值的公司一定会垮的。

特斯拉的逻辑是什么?

全球有20亿辆车存量市场,大多数国家都公布了清洁能源的替代时间表,基本到~年要达成清洁能源车的替代。有两种替代指标:一种是零排放,另一种是碳中和。中国走的是零排放的路,只有电动车能达到。这意味着最多还有30年时间,要把20亿辆车替代掉,这时候特斯拉站出来了说自己是行业领导者,认为未来能做到一年替代其中的万辆。这个数字是通用加福特的1.5倍(万辆),那么特斯拉的市值至少是通用加福特市值的1.5倍。这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通用和福特做传统车,特点是成本恒定、利润不高;而电动车的核心成本是电池+平板电脑,这两样东西的成本在逐年下降(电池是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成本下降)。

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了一条经验定律叫做莱特定律(Wright’sLaw),意思是随着制造规模的加倍,成本下降的幅度是一个固定比例数。如果这个比例数字是15%,就意味着制造规模每扩大一倍,成本就会降15%。

电池和平板电脑的成本下降符合莱特定律和摩尔定律,电动车的成本也会逐年下降。如果特斯拉还按照原价格不变售卖电动车,利润是逐渐升高的,这是一种靠时间差赚钱的生意。

马斯克看透这个规律,这种钱他可以不挣,所以他决定逐年降价,因为成本在降。而特斯拉只要保持一定的利润,市值已经可以和汽车企业做比较了,因为传统汽车企业并不是利润越来越高的。

特斯拉的另一块新增利润依靠订阅服务。过去一个自动驾驶包卖一万美金,现在一个月卖块,按月付钱。订阅服务是国际大趋势,是最好的模式,因为订阅模式在用户看来体验最好,一是不心疼钱,二是当用户花费习惯后,特斯拉可以随时进行技术升级和优化、增加新功能,同时还不增加额外订阅花费。这让特斯拉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支持。订阅服务这笔钱也要有一些本事才能挣到,这种本事叫做“技术预埋”——要把技术先埋进去,才能不断实现升级。

当把订阅服务的收费算上后,特斯拉的利润就非常高了,因为订阅服务几乎不需要成本。特斯拉的PE比很高,但回填的速度会快,例如某一年的利润是1亿元,PE比为,次年利润是2亿元,PE比是50。也就是说,企业成长足够快,PE比下降,就能慢慢回到一个均衡状态。

目前看来,特斯拉达到万辆目标的速度或许比大家想得要快。

当然,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也需要提前防范。特斯拉真正解决生死一关是在年model3量产的时候,量产意味着什它足以和传统车厂抗衡。那时我们正好投了一个无线充电的企业正在和特斯拉谈合作,但就在年中谈不下去了,因为马斯克全天住在厂里解决量产问题,对外停止全部合作。所以这时就知道量产对特斯拉来说有多关键,马斯克当时知道自己生死关头在哪。直到年底圣诞节前,特斯拉所有的订单开始实时交付。

物联网是糟糕的资本故事。

国内很多往物联网上贴的企业,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值钱,例如雷军的小米,没人懂得手机IoT是什么。你们家的冰箱和洗衣机之间需要沟通吗?不需要。那么家用物联网、智能家居要干嘛呢?

雷军前一阵出了视频,视频里他改装了自己的房车,房车里加了40多个米家的智慧产品,进门时拿出手机有一个身份认证,根据这个身份认证给你调一调空调温度,调一调窗帘开关,仅此而已。进去以后,雷军就单独给观众讲:你看我的投影很好、空调很好、冰箱很好,但和智能家居没有关系。

所以智能家居的核心应该在哪?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既然没找到也就没办法讲整体市场有多大,占多少份额,也就无法给估值,那么这个资本故事就是不成立的。所以要有一个清晰的大市场是特别重要的事。

如何让投资人给一个特别好的估值?

第一,找到一个可以清晰描述大小市场;第二,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军人物的位置,且存在壁垒。满足这两者就能得到大资本的亲睐。

这个时代讲资本大故事是有规律的,其中一个大趋势是服务规模化。

过去工业化生产叫做工业革命,核心是生产规模化——把服务固化到产品里。但这种产品没有办法给每个人提供定制服务,例如售卖消费者一个冰箱,消费者要自己把西瓜放进去吃。现在,服务规模化趋势出现后,冰镇西瓜可以实现切好给消费者送来。

服务规模化靠的是服务水平。现阶段,美团这样的服务叫做“第一效”,靠的是人,但是替代正在发生,未来可能机器人替代人干所有的事,让人来管理机器人。所以在这个时代,现阶段最大的一个市场是“经验的规模化”。上一轮的工业革命核心其实是“物理产品的革命”,而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叫做“数字革命“,革命的最后周期有了人工智能,使得服务能被定制,成为非标准化的个性服务,且能够大规模复制。这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每个人要的其实是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

例如,应用双臂机器人煎牛排,卖点不是牛排,而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向米其林三星厨师学习了煎牛排的技能,这就是服务的规模化。

这个时候考验就来了,如果企业不能把产品整合成服务,未来产品价值就会降低。

总结

企业制定战略的第一步是围绕未来,要知道未来的关键点在哪。

已经形成了的产业生态是没有机会超越的,因为那是直道,没机会超车,弯道才能超车,弯道一定是产业重大变革。中国把握的关键点很好,把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弯道,电动车作为汽车的弯道,芯片其实也应当是个弯道,但还不清晰竞争优势究竟是什么。但弯道超车不全是机会,也有“限行”。现在人工智能芯片就是一个大陷阱,而人工智能里我们最看好的是一类企业能做SOC的,例如,地平线。

此外,科技创业企业有三个重点需要抓住:

一,技术如果可持续,如何保持领先;二,培养产业生态,企业在大市场中要卡准关键位置;三,讲好资本故事。

我特别坚定地相信中国未来20年会诞生一批真正的全球化运营的跨国企业,在企业总部里,全球各种肤色和国家的人都在,由最优秀的人为企业服务,而企业的源头是中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