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戈多
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创意产业园终将不会长寿,“来也匆匆,拆也匆匆”才是它们逃不掉的宿命。
拍照、打卡、吃饭,成了创意产业园最后的“倔强”。/unsplash
你的城市未必有创意,但是大概率有几座“创意园”。如果没有,那它八成是刚被拆了。
近10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国内火速蔓延,从一线城市下沉至七八线小县城,短短10年内,上万个文创园在全国范围内“一哄而上”。
然而,文化创意的发展速度却没有追上文创园的蔓延速度,没有创意的“创意园”只能独自寂寞徘徊。
于是成千上万的文创园打着“文化”与“创意”的旗号,暗中招揽着“套路化”的生意。
不过,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创意产业园终将不会长寿,“来也匆匆,拆也匆匆”才是它们逃不掉的宿命。没了“创意”的文创园,“网红体质”也救不了它。
遍地开花的文创园,
正在遭遇集体“凉凉”
文创园“开”得有多迅速,“败”得就有多麻溜。
根据业内人士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文创园区大约在4万家左右。“经略中国”的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仅北京地区就有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
不管你身处一线大都市,还是四五线小城市,都不难看到“文创园”的身影。
然而,那些门面摩登先锋的文创园,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如果还有几家美术馆和书店,说明这已经是一家颇具诚意的“文创园”了。/pexels
废弃工厂改造的包豪斯风格园区,点缀着几座看似抽象前卫实则俗套雷同的艺术雕塑,外加以“网红”为前缀的咖啡店、酒吧、Brunch餐厅……如果还有那么几家美术馆和书店——恭喜你,这已经是一家颇具诚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了。
本应是围绕“创意”、“文化”、“艺术”的产业聚集地,最后沦为了面向消费者的“美食街+步行街”的商业综合体——拍照、打卡、吃饭,成了创意产业园最后的“倔强”。如果连这样的“倔强”也没有,那也没关系——咨询公司、教育机构、保健品公司等一系列和文化、创意无关的公司,都能大摇大摆地入驻园区。
大众对文创园的吐槽也层出不穷,网红产业园只剩“打卡价值”,而对于那些没有人气的文创园,无人问津的烂尾“*城”、“堕落的破旧老院”就成了它们的归宿。
成都U37创意仓库被网友吐槽为“堕落的破旧老院”。/图虫创意
年,一度自诩为“广州文化地标”的红专厂拆迁。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有一批文创园区都在面临拆迁改造。
广州某文化产业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先生透露,目前全国80%的创意产业园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注水”文创园的运营方只能化身二房东,靠收租金来维持生计。甚至,在三四线城市,大部分园区的空置率都在50%以上。
文化文创园在过去10年的急剧扩张离不开各地*府推出的“诱人*策”。从年起,北京市率先推行“文创产业聚集区”相关的优惠*策,随后,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快速响应,出台了相关的扶持*策。
大到文创园内的房租补贴、人才补贴、专项扶持资金,小到装修补贴、活动补贴、获奖作品奖励。在一些城市的文创园区,*府补贴后的房租仅为市场价格的50%。
创意园看上去“很美”,实则”黑料“很多。/上海招商网截屏
优惠的*策让一些公司看到了“发展文创产业园”的可观利润。这些想要“骗补”的公司,顺势举起了“文化创意”的幌子,但他们的醉翁之意,在于“圈地”。
由于*府对文创园的补助通常可以持续三年,因此,行业内有着“*策一补补三年,三年以后就倒闭”的说法。
不信你想想,一线城市里数百家文创园,你知道的有几家?绝大部分还没“出头”,就已经烂尾了。
各地*府对“文化文创园区”的积极扶持,与“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纪录片《文化中国》导演创作手记截屏
从年开始,“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成为*府白皮书中的关键词。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进一步引发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建热潮。
文创园的“造园热”其后更大的国际背景则是——文化经济、创意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
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率先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创意产业包括所有围绕“创意”而生的行业,从电影、电视、音乐、出版到广告、时尚、科技等13个领域。
从英伦摇滚、英剧,到超级IP“哈利·波特”、“福尔摩斯”,即使是古老的莎士比亚,在“创意产业”的重整下也可以衍变为年轻有活力的文化IP。
英国为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Unsplash
创意产业为英国带来的GDP如今已经超过金融行业,这一现象让全世界看到了“创意经济”的巨大潜力。
而建造“创意产业聚集区”,是世界各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策略之一。和所有的产业园、聚集区一样,“集约利用资源、人才聚集、规模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逻辑。
但在国内,“先圈地,再安置产业”却成了一种流行操作,于是“徒有空壳”成了文创园区一切弊病的开始。
“哈利·波特”成为价值亿美元的超级IP。
艺术与商业博弈,
房地产成为最后赢家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体是谁?现实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是艺术家和园区商户。
有着“文创园鼻祖”之称的北京,曾在向“产业园”转型的过程中,就亲自赶走了它最初的“缔造者”——艺术家。
不同于大部分由*府主导、自上而下的“规划型”文创园区,在发展之初是由艺术家主导、自下而上的“自发型”文创园。
前身为国营电子厂,上世纪80年代末遭遇经济体制改革,工厂衰落、废弃。
前身为国营电子厂。/pexels
所在的大山子地区,彼时荒芜破败,牛羊遍地,是北京人眼里脏乱差的大农村。但正因为远离市区的地理位置,厂低廉的租金、宽阔的空间为独立艺术家们提供了理想的办公场所。
年起,已有大批艺术家“野生聚集”在工厂。他们将车间改造为工作室、展览厅,逐渐形成了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社群。
然而,随着人气攀升,如饥似渴的商业公司迅速瞄准了这里的商机——利润率更高的餐厅、酒吧、礼品店,以及资本充足的艺术拍卖机构、文创公司纷纷入驻,导致园区内的租金大幅度上涨。
四五年的时间内,的租金涨了近十倍。年,园区的日租金为0.6元/平方米,到年,日租金涨到了3-5元/平方米。以平方米的工作室为例,仅房租成本就由每月的暴增至1万2。
“租金”是独立艺术家们的命脉,暴涨的租金就意味着,在这场与商业公司的博弈中,囊中羞涩的艺术家只能悄然退位。
“搞艺术的”最终没能敌过“卖文创的”。
但与全国大部分的文创园相比,转型后的仍旧是一个范本,即使艺术氛围不再纯粹,但仍旧集结了一系列国内知名的私人美术馆、画廊和创意公司,并承接了诸多中外当代艺术交流的国际项目。
商业化的仍旧集结了一系列国内知名的私人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