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古廿编辑丨茯神
美国未来学家布莱特在《BANK4.0》中,阐述了“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的理念,风靡一时。
如果在年发问什么是银行发展的终局,行业可见的共识一定是开放银行。再加上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外银行实践案例落地,一时间开放银行几乎成为国内银行的标配发展方向。
彼时,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陆续建设各自的开放银行。作为一种平台战略,开放银行即银行通过开放自身的数据端口,吸引外部合作机构加入其中,聚合各种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理论上,一旦开放平台搭建完成,就可以对当时风头正盛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形成一定压力。
但是从概念兴起至今,面对监管*策、平台经济转型等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银行内部负债来源、获客成本、经营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承压,开放银行逐渐变得不温不火。
不过在经历了互联网金融的流量红利、金融生态的场景红利后,来到第三阶段的数字金融时代,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究竟距离开放银行这个“理想国”还有多远,也决定了其能否更进一步演化迭代,甚至摆脱宏观金融周期的桎梏。
手机银行逃不出互联网周期年,招商银行副行长赵驹曾表示:“我们希望未来三年把这两个App的月活做到2个亿以上,日活我们希望做到万以上。”
三年后的今天,虽然站上了月活过亿的数量级,但是距离2个亿的月活小目标还差一半。同时招商银行旗下的手机应用,也陷入了移动App的行业下行周期。
2月10日,银保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