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端口,我们都发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首先在政策端。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年,我国共发布48条与创新和转化相关的政策,其中国家政策14条,地方政策34条,其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其次在源头端,医院、高校以及企业都在医疗创新这条路上大阔步向前。年4月8日,《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试行)》出台;年4月29日,全国首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深交所挂牌;年10月,阿斯利康将上海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
最后在转化端。据动脉橙果局统计,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创下历史新高的25亿人民币,其中生物技术类项目最受投资机构青睐,共有30起,占据了大壁江山。
创新势头空前强劲,意味着我国医疗创新领域前进的步伐正在加快,但在创新这条路上,越往后走所面临的痛点也越多。因此,从一个初期的科学构想到实验室成果,再到技术转化为成熟的商业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落地,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雷区究竟该如何规避呢?
图1
科研成果转化的五个阶段
为此,动脉橙果局绘制了一张医学产学研用的流程图,该图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大致分成了提出原始概念、出现初级成果、拥有成熟技术、实现初级产品、达到市场化产品五个阶段,并从政策、资金、人才、市场四个维度标注了每个阶段会涉及的一些问题,并从中选出“政策的把握”“概念验证和中试生产”“融资方式选择”“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专利的保障和激励”五个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分析。
#01
第一步:四层四阶的政策“打头阵”
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周期漫长、投入巨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配套对于项目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我国医疗成果转化政策的演变趋势,对于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从年国家层面通过立法、税收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开始,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就一直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在37年的漫长时间里共出台了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其中聚焦到医疗健康领域的共有条。
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技部、工信部、国自然基金(或地方科技局、经信委)的相关课题和基金支持,这部分政策主要支持的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卫健委、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职能机构制定的行业管理和证照审批政策,这直接关系到创新成果如何进入临床,因而政策的指向性主要是规范审批流程,以及针对各个流程的不同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是医保、医疗机构的相关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效可行的支付方式,精准链接支付方,为创新成果进入市场并获得收益打通渠道。
第四阶段是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当前,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共识,核心发力点主要集中在创新项目的孵化和引进上,其中引进是目前成效较快的方式。因此,为吸纳一批有价值的创新型项目落地,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可谓是给足了诚意,主要表现为资金扶持、税收减免、资源对接、平台服务等核心环节。
#02
第二步:如何进行概念验证和中试生产?
从整个创新链条来看,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之中实质上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与中试相关的平台、技术、人才和投入都还处于很早期阶段,因而造成大量研发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市场,最终掉进了创新的“死亡之谷”。
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需要在研发和市场之间搭建一个沟通桥梁,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的目的是帮助高校、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进行更多的匹配,降低后续进入市场的风险,并挖掘出科研成果更多的商业价值。不仅如此,概念验证中心还能提供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甚至种子资金等支持能够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有效衔接。
但在这一阶段面临的难点是我国目前缺少中试支撑平台和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以技术经纪人来说,这一类人才是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他们的优势是既懂科技,也懂商业,能为科研成果顺利迈向市场提供多方面的助力。
作为另一个关键环节,中试支撑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生产装置和检验设备等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试验,对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科研成果,不断进行改进、优化、验证和完善,补充和验证相关数据,确定和形成技术规范以及解决工业化放大生产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科研成果和其对应的技术逐渐成熟化。
但除了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让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年为时间节点,站在互联网医疗元年的肩膀上,我国医学科研转化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由国家设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例如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二是以高校作为“背书”的学术性研发机构,例如GHIC;医院为主体的合作性研发机构,例如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设的华西研究基地;四是汇聚多项资源的社会性研发机构,例如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筹资成立的西湖大学。
这些研发机构作为医工交叉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将深度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并提供从发现需求到兑现需求的全链条转化服务。
#03
第三步:不同的阶段应该选择怎样的资金?
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必然很强烈,但实质上,好的创新项目根本不缺投资机构,缺的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投资机构。因此,在成果转化的各个阶段,如何选择融资方式非常有必要。
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我们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研发期、试验期、产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融资的方式也有一定差异。
图2
科研成果转化融资的四个阶段及需求
首先是研发期。这一阶段所具备的特点是创始团队人员规模小、设备要求较低和资金投入较低等。虽然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前期的资金投入低,但研发期的资金状况是净流出的状态,风险系数非常高,加上还没有产品出来,也得不到任何收益,一旦资金不足以支撑研发进展下去,项目就会停滞。
因此,这一时期需要的是对回报周期要求不急迫、额度较小、能及时补充,并能承担相对较高风险的资金。所以,研发期较为合适的融资方式为相关的科研经费或研究人员与机构的自有资金。
然后是试验期。到这一阶段,科研成果已经能部分展现转化后所具备的市场潜力,加上创始团队成员的背景、经验,将会吸引到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