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有意隐瞒和故意夸大甚至还有欺骗,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稍不留神,相关负责人的前途和企业的生死存亡都会出现问题,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惨痛的教训提醒同仁们:招商引资须防骗子,骗子的骗术各不相同,园区不谨慎和用心点怎么行。
中国园区网接下来分享常见的企业骗术,希望各位招商同仁认真浏览,避免“陷”进去。
一、信息虚假
企业夸大其词,吹嘘自己的项目,然后以项目投资去获取政府信任,企业自己这边再通过伪造印章和编造项目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还有个人虚假身份,吹嘘自己的人脉关系,说自己能搞到很大的投资,招商人员以为是商机,结果最后自己却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二、合作虚假
企业在找产业园区之前就先把自己伪装成实力企业,然后再以要开发新项目为由,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个时候诱饵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鱼儿上钩,一上钩,再通过运作把对方的投资款统统吃掉。
三、空手套白狼
企业注册的时候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虚报注册资本,这样就成功伪装成“大款”撬动政府补贴政策,公司登记成立后再抽回出资,这一招空手套白狼就这样成功了。
四、言过其实
就是会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私企,通过企业冒名、股权代持、虚假宣传的行为,把自己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国企、上市企业、龙头企业,以这样的身份与政府谈判,就会轻而易取的骗到补贴。
五、乘虚而入
一个行业刚起步与新起的时候,需要政府在土地、财政、审批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这个过程难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空间,个别企业这个时候就会趁着这个机会,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名,套取政府补贴。
六、以假乱真
很多有着污染的企业与当地招商产业导向不符,这个时候他们为了顺利拿到政府的补贴,就会对入园的申请材料进行包装,像一家高污染的企业就会包装成为科技企业、环保企业等。然后合同一签,知道了真相后再责令退出,违约责任往往会让地方政府陷入两难。
七、自设骗局
有一些基层政府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上级交代的招商引资任务,这个时候通常会自设骗局,用虚假指标蒙骗上级。
八、身份造假
大家都知道,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直接奖补、税收减免、融资贷款、品牌提升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待遇。于是一些不符合的企业会想方设法去尝试通过造假获得认定,以假的身份骗取国家补贴和本不属于他们的招商政策。
九、投机取巧
企业很会抓住机会,一般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心态都是急切的,他们以姜太公钓鱼的态势等待招商人员上门,为自己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拿到土地后,他们又不开发了,等待土地增值后再进行转让,以差价来牟取福利。
其实,就算园区工作做得很到位了,但是也无法识别和杜绝所有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寻找靠谱的第三方,据我所知,中国园区网是一家做大数据招商的网站,一直以招好商,好招商为宗旨,服务着每一个园区,可以为园区提供有效的咨询。做招商工作还是需要细致与耐心,一定要很了解企业,这样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把握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守住招商工作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