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代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毛利高达70,身处灰色地带,ldqu
TUhjnbcbe - 2021/2/28 6:24:00

丹麦,哥本哈根,Amagerbrogade购物街上,有一家名为Wefood的超市,开业仅3周便在Facebook上吸引了3万多名粉丝,还吸引了丹麦王妃和食品环境部门大臣到场参加。

中国,上海四川北路上的新海食品商城里生意火爆,甚至有人专门横穿整个上海市区来新海食品淘货。

虽然所在城市相距多公里,但新海食品与Wefood有着一个共同点——售卖临期食品。

从线下不断增长的门店到线上陆续新兴的平台,近两年来,临期食品成了许多人看中的“财路”,还有些商家甚至是专门做起了临期食品的生意。曾经积压、难处理的临期食品,为什么能够成就如此可观的商机?其背后所支撑的庞大市场到底可靠吗?

临期≠过期,便宜一半的价格,你会买吗?

什么是临期食品?就是临近食品的保质期限,还没有过期的食品,也就是说,临期食品还在食品的保质期之内。

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里,有一个题为“你会觉得买临期丢人吗?”的帖子,几百多人在那个帖子下面分享自己购买临期食品的快乐,省钱、实惠成为他们选择临期食品的理由,他们各自分享自己的经验,那里更像是一个“临期食品种草小组”。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我们在淘宝app搜索“临期食品”发现,相关店铺数量众多,排名最靠前的店铺,销量第一的商品是今年9月到11月生产的蛋*酥,保质期为三个月,售价最低仅1.35,月销量高达4万多。

曾几何时,购买临期食品似乎是老年人的习惯性行为,如今年轻人也加入其中,但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购买临期食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以较低的价格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了味蕾的满足,同时也减轻了商家的库存压力,可谓是一种“惠而不费”的消费新选择。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举两得,不过还是会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毕竟是要吃进肚子里的,安全是一回事,食品的口感、新鲜度则又是另外一回事,食品保存的时间越长,口感肯定会越来越差,保质期限又不等于赏味期限,尤其是像牛奶、酸奶这种保质期本来就短的食物它们的食用期限更要重视,因此,关于购买临期食品这种做法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提倡,暂时还有待商榷。

临期食品赚的是谁的钱?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的进口食品。

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动,商家们一般很难做到精准预测,在批发、供货和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临期但还未出售的产品,这就直接导致了滞销品积压的局面。

对于企业来说,临期食品原本是一种产业过剩造成的负担品,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则是一种盘活企业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变可能浪费为现实价值的有效止损。

而对于专注临期食品市场的人来说,供应商亏损的钱,就是他们赚的钱。据了解,更多的经销商并不愿意将手头上的临期货品卖给自己的正常客户,而是更愿意以便宜的价格出售给专门囤临期食品的二手供应商和店主,有临期食品的店主算过,如果除掉运输、人工、场地等损耗之外,他们最终到手的利润可以达到40%,而毛利率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能够高达70%左右。

临期,是卖点,也是痛点

独特的资源节约优势,诱人的性价比吸引力,中国人崇尚节俭,临期食品市场的发展有一半归功于此。

消费理念符合流行趋势,消费群体也具备超强的购买力,表面看,临期食品具备了一门好生意必需的外在条件,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如此优惠的价格,是否是正品?距离它的保质期限到底还有多久?又是如何保证的货源?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和价格固然是吸引他们购买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代表保质期不重要,然而,一些临期食品折扣店通常会利用顾客的这一心理去钻漏洞,不会明确标明产品剩余保质期,甚至还有一些无良商家会打着临期的名号售卖一些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产品,成为坑骗消费者的道具与噱头。

在这方面,拼多多平台就曾遭遇过关于“临期奶”的风波事件,曾经一张“拼多多平台7.5元售卖原价元某知名品牌奶粉”的图片在网络广为流传,引发舆论对拼多多出售假奶粉、过期奶粉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利高达70,身处灰色地带,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