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金高顾名思义就是价格差异比较大,比如微商代理和微商团长由于进货价的不同,单品的价格差一般都在元以上。
所以,微商售出某个产品之后,他仅仅单一产品的一个差价就可以赚到元,理论上来说,发展的代理越多,自己获得整理收益就越高。
然而要让用户成为代理,微商需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比如招商会、商业模式内训会、各种各样的社群服务等等。
导购平台一般来说单品的佣金都是比较低的,好在复杂性也比较低,售前售后服务都是在诸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这些综合电商平台是诸多商家入驻的平台,一方面商家要考自身的方式引流卖货,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的各种营销工具、流量机制卖货,然后平台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
由于入驻的商家越来越多,平台自身的基础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平台的规模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营销工具既是获客工具,也是平台盈利个工具。在此基础上,他们出现了淘客联盟玩法等等。
淘客理论上来说属于中间商,他们以贩卖平台的商品而获得佣金收入。尤其是社交电商的崛起,通过社交的方式卖货,用户看到的是便宜,而淘客看到的是源源不断的佣金收益。
再后来,我们发现这个玩法还可以进一步,就是通过导购平台,导购平台是一个更大的中间商的角色。这个中间商平台化运作,将渠道利润进一步细分。
商家的隐藏优惠券可以通过跳转的方式领取到,这和当初的传统淘客别无二致,消费者看到的是便宜,淘客看到的是每单的收益。
导购平台进行渠道利润细分就带着要对用户进行分成奖励,比如自购的时候还可以获得返现,推荐人也可以获得返现,团长也可以获得返现,只要参与其中的任何角色都可以获得一定的佣金收益。
所以,导购平台一时间出现了很多。大家的差异集中在以下方面:
1、用户奖励体系的差异,作为一个孤单的消费者,你可能不太在意返现的多与少,但是作为一个分享者,你就不得不在乎你的收入了
用户奖励体系差异事关用户基础利益,是各家竞争的差别化竞争。不过,由于过于敏感,各家都对用户奖励体系进行了模糊化分成处理,比如%、%这样的臃肿词汇,来掩盖实际的绝对分成。因为一旦换算成绝对分成,各家在那个环节的优劣势一目了然,用户也可以一眼就识别到。
所以,当前各家的用户奖励体系往往搞成了一种新型套路,而对于用户来说看懂真的不容易。
2、用户的服务体系差异,很多导购平台的服务是比较懒、比较滥的,从当初各家都唢呐齐鸣的状态渐渐有所收敛了。
因为从小白用户到成为大咖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那么简单,平台咋留住这些上班族呢?要知道,一旦成为大咖,单月收益都可能是上班一年的收益了。
但是,80%的大咖的确是从小白成长起来的,仅仅有3%不到的用户是人脉资源很好直接本宫驾到的。
这说明从小白到大咖也并没有那么难,难就难在你还没有认知到整套的玩法以及配套的服务。
3、企业会形成企业文化,用户也会形成用户文化。这可能会颠覆一些人的认知,他们一直以为只有企业文化,怎么可能有所谓的用户文化呢?
企业文化和用户文化同频共振可能就是良性发展,如果是背道而驰,可能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处理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
用户文化是在交互中产生的,是用户对平台的一种期待。而企业文化是企业高级管理层按照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一种文化。所以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两者有统一的可能性,也有背离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各家导购平台在这些方面做的并不好,未来如何发展,可能并不是竞争的流量,而是竞争的用户服务。
作者一道老师(一刀老师),原名赵艳伟,人力资源管理师、管理学学士,资深互联网营销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