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14招商证券崩了
年3月14日,无数招商证券客户一开市就被整蒙圈了
有人下单买不进,有人撤单逃不掉,有人登录系统进不去,网络上顿时成为招商证券客户的卖惨吐槽大会。
尽管当天午间,招商证券回应早间交易系统出现问题,目前问题已经解决,功能已经可以实现。但截至A股收盘后,其服务系统依然是各种不在线。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当天市场单边下跌的行情下,上证、深证和创业板指数齐刷刷下跌,两市超只个股下跌,上涨个股不足只,招商证券也自然而然成为关灯吃面股民们的第一炮轰对象。
毕竟对于因为系统bug而各种交易失败的股民来说,可能是该赚的没赚到,不该赔的赔进去,再多的回应也填补不了账户缩水的数字。
也就是说,在这个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别日子到来前,招商证券客户们被闷头暴打了一顿,还不知道能上哪给自己的权益保护说理去。
二
系统一粒尘可能就是用户一座山
系统崩溃在a股并非首次,A股,港股都有过不少券商集体宕机的情况,只不过多数在行情上涨环境下发生,忙着数钱的人们更容易将其当做市场人气高而津津乐道。
如果说牛市氛围下的容易让人可以将系统的各种bug当做接着奏乐接着舞的信号,但在开年以来一路下行的情况下,券商尤其是头部券商系统说崩就崩,且一崩一整天,则不得不说属于让人无法接受的意外。
有人打趣的说,可能是因为深圳停工,总部位于深圳的招商证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打趣之外,
只能说,招商证券这种位居行业前列的券商尚不完全具备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的信息硬件支撑和技术服务能力。而在市场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致命的漏洞和软肋。
两个疑问:
1、当底层的基础的技术无非都无法达到稳定状态或者面临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招商这类头部券商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抵御市场风险或变数的能力?
2、当招商这类头部券商尚且有如此不堪一击的时刻,其他的券商是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由此整个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信息技术抗风险能力如何?
也许有人问,BAT这种互联网巨头上去也无法避免宕机,不是技术行家出身的金融机构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
但是BAT出这种问题,说明的是BAT本身也存在着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是脆弱存在的理由,恰恰是应该痛定思痛解决的软肋和漏洞。
否则,系统不稳何以稳市场?
对于机构来说,系统崩溃,可能只是自己渠道参与量少点,各种费用少收点,但对于用户来说,那就是实打实真金白银的损失。
机构视作尘埃的事情,可能变成用户被套难以翻身的大山。
三、
更大的安全隐忧在于系统性风险
绝不能将系统崩溃仅仅视作个体机构的技术风险,因为在当前欺负震荡的金融环境下,在彼此联动日益紧密的市场体系下,金融机构交易系统的脆弱和漏洞,极有可能引爆整个市场的的稳定风险。
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年光大乌龙指事件,一个小小系统指令错误,几十亿的量撬动起大盘一分钟内5%的涨。
试想,一旦有人利用大机构的系统漏洞来操纵市场,通过选择对某些有影响力和大客户基数的头部机构交易系统进行攻击,由此造成整个市场一定程度的交易拥堵或者无效,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他们既可以更加顺畅的在外界干扰更小,阻力更小的情况下,进行符合自身意图的买卖,也可以利用无法交易用户的信息缺乏和情绪波动来影响其他市场用户的交易。
简单来说就是更加便利的做多或者做空,而成本并不大。
并非危言耸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战的风险就不可小视。利用机构信息系统进行市场攻击的行为,极有可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实现以小博大,从而造成市场的恐慌。
四、
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只要有明显的漏洞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不会有人利用这种漏洞来实现自己的种种目的,尤其是当这种漏洞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的情况下,更应该高度重视其中潜藏的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们十分注重市场整体以及交易所等关键点位的风险防控,然而从整个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来看,搅动一个市场,不会有人冲动多要去袭击整体市场或是关键点位,在众目睽睽下明抢。风险极大,也未必能得手,稍微理性的人都知道不划算。
但如果可以一些关键指标的搅动,来实现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那么自然有人会乐意去通过攻击那些交易市场中的重要个体,在市场看似稳固的防线中撕开一个口子。
就像二战中马奇诺防线的启示,正面的、核心部位的安全防线在稳定再巩固,只要一些重要个体的防御存在脆弱之处的话,那么整个防线事实上起不到任何的抵御作用。
一个巧妙的迂回绕过,就以点带面的破防了。
年,股民已经突破了两亿,其他参与者加起来也不少,服务超过这些超过2亿大大小小机构和千千万万投资者的各类市场机构,在信息系统上对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否已经有了充分的建设,对类似系统崩溃的极端情况,又是否有了重组的备案?
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我们是否真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