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代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招商银行App110一个自我超越的
TUhjnbcbe - 2023/3/25 19:48: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招商银行App11.0正式上线前一个月,会议室里,App的负责人和产品经理们将近二十号人马,一并坐在长桌一侧。长桌的另一侧,再次抛出了那个略显尖锐的问题:

“App创新是不是已经遭遇天花板了?”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一年都会上演。

行业里有一种声音认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浪潮之后,金融科技领域已经许久未出现过那种可以吸引众多眼球、让人拍案叫绝的新事物了。

既然放眼整个金融科技领域,都没有太多新鲜花样可言,手机硬件层面和金融产品层面的创新也是一年比一年少,那一个面向近1.8亿个人用户做零售金融业务的App,所拥有的创新空间是不是只会更加狭小?

事实并非如此。

德鲁克曾经谈过创新的本质有两种,一是让昂贵的东西变得便宜,老百姓能用上;二是让高门槛的东西变得低门槛,普通人能用上。

手机银行App近年来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本质描述的。

具体来看,该描述可以拆解成一纵一横两个方向:横向来看,覆盖范围更广,让更多不同角色的人群能用上;纵向来看,使用门槛和成本一再降低,从“能用”进化到“易用”“好用”。

招商银行App的迭代思路,其实正与这一纵一横不谋而合。

“创造者”和“消费者”的穿透式连接

手机银行App通常会被归在ToC范畴里,但人们所熟知的ToC定义,往往是指ToCustomer/Consumer(消费者,个人用户/终端用户)。

事实上,与App有关的角色远不止个人用户这一种,同时也囊括管理者、运营者、开发者等等角色。

在手机银行App的范畴里,相关联的角色就有服务客户的客户经理,负责产品创新和引入的财富产品经理,外部资管机构的投资经理,负责开发、运维的IT人员等。

而这些角色,其实都属于Creator(创造者)的范畴。

一个优秀的项目或产品,就正是这些“创造者”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之集合。

互联网时代那些成功的商业模式,背后往往离不开对“创造者”和“消费者”两端的联结。

譬如电商模式之于卖家和买家,譬如短视频之于创作者和观众,这些模式,都是同时服务好了“创造者”和“消费者”。

雷峰网注意到,招行近五年来所做的App建设工作里,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不同属性的“创造者”们减少接入App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低他们的使用门槛,加强他们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

例如在面对招行内部人员时,不断完善“10+N”数字化中台的建设,形成财富、生活、运营、内容、音视频、开放、安全、AIOps、数据和基础设施生态十大分支,让App的“新基建”朝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和集约化四大方向成长。

招行自身的技术团队,可以通过一套高标准的后台体系工具,来涵盖整个研发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维三个生命周期。

在面对外部资管机构时,招行则密集布局“招财号”财富开放平台,先后引入10家友行理财子公司,家优质机构进驻App。当前,“招财号”服务人次近3.5亿次,陪伴内容对非货公募基金和净值型理财AUM的覆盖率已接近90%。

今年,招行同时连接“创造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以投研体系建设为例:App10.0推出时,财富投研平台首次上线。产品经理们可以通过平台,筛选、整合资本市场行情数据、机构投研观点、理财资讯等丰富但离散的数据信息,把艰涩的资管专业语言“翻译”成客户和客户经理易于理解的语言;也可将自己的尽调分析成果导入平台,形成独家观点,以“招行解读”的形式输送给客户与客户经理。

而在今年的App11.0,投研体系的发力点进一步深入,落在了服务的专业化和一致化上。

相关负责人表示,招行建设投研平台,方向与一般资管机构有所不同,思考客户所需的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的所需,建设必须顺着这两条脉络行进。因此,投研平台的使用方式、功能和底层算法等方面,与业内常见工具有明显的区分度。

其最终目的,是让选品人和用户站在同一视角,把财富管理“白盒化”。

何为“白盒化”?通俗来说,客户经理、财富产品经理们的筛选结果会公布于众,他们所使用的筛选方法也会公布于众。用户可以在App用这套方法去验证,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中间的一些模型参数,自行重新筛选。

例如招行“五星之选”,这一为业内熟知的基金服务体系,已经投入使用十五年,如今在投研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下,新“五星之选”的选品逻辑和指标,同样会在App端供用户查看和使用。

这样一来,无论是被服务的客户,还是提供服务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们,所看到的服务内容、服务逻辑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同源、同频。“不能客户看到的是A,我们给他讲B,这样整个服务就不会match。”

在服务同源、同频这一目标的指向下,“创造者”(银行人)和“消费者”(个人用户)的联结得以加强,双方的认知也有望进一步拉平对齐。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用户在金融场景里的信任门槛,往往会比其他场景要高出许多。说服一个用户走进便利店和走进银行,分别消耗的成本,很有可能不在一个量级上。

因此,所有金融服务都要面临同一个问题:用户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焦虑和不信任,怎么缓解?

而服务同源、同频,让不同角色在认知上尽量对齐,尽可能地消除服务两端的信息差,正是这种焦虑与不信任的缓解办法之一。

用冰山下的“复杂”,换冰面上的“简单”

招商银行App的另一迭代思路,则是往纵深发展,把产品能力做得更加扎实深入,通过众多细节让App功能从“能用”进化到“易用”“好用”。

就以App“我的”频道为例,银行通常会在该界面放上账户总览和当月收支明细两类栏目,供用户查询。但招商银行App会通过一些“小彩蛋”,来帮助用户进一步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收支和资产状况,让用户不仅能看见当下的状态,也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招商银行App110一个自我超越的